從產值來看,光通信產業整體市場規模約1500億元,其中光纖光纜產值約470億元,光器件產值約260億元,光設備產值約760億元。
光纖光纜:陷入困境,尋求突破
中國擁有150多家光纖光纜企業,規上企業40家,龍頭企業5家。光纖產能近4億芯公里,光纜產能折合3.5億芯公里。長飛、亨通、烽火、中天、富通5家龍頭企業,占據全球份額40%。其中具有光棒生產能力的企業20多家,規劃光棒產能超過2萬噸,折合光纖6.6億芯公里,超過全球5億芯公里的總需求量。
產能的快速增長,加上近年來需求不振,導致光纖價格迅速跳水,從2018年的65元/芯公里,跳水到2020年的20元/芯公里,甚至低至18元的破成本價。目前光纖價格尚無回升趨勢,量價齊降的局面已經讓行業失去了往日風采,沒有利潤空間甚至巨虧的情況下,產品質量有否保證成了突出問題,對光傳輸網將帶來不利影響。
光纖光纜行業已經嚴重“內卷”。報告給出的數據與此前的統計類似,2020年多數光纖光纜企業的光通信業務營收出現同比下滑,僅有2家實現了同比增長。而從業務毛利率看,僅有1家實現微增,且是建立在較低的毛利率水平之上,微增后也只是排名倒數第二。
面對這種情況,光纖光纜企業都在努力“御寒”,一些能力較強的企業,轉型船用光纖、保偏光纖、抗輻射光纖、耐高溫光纖、醫用光纖等高價值的特種光纖,以及開發一些新品種,例如多芯光纖。再就是引入智能化生產,打造無人車間,降低成本。此外,部分光纖光纜企業開始向光器件、光模塊、寬帶接入、光傳感、量子通信等領域進軍,向多元化發展。
光器件:四面受敵,建議重組
中國擁有大量的光器件企業,但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,自主研發和投入實力比較弱,產品也比較單一,主要是中低端,以封裝業務為主,所以普遍收入都不太高。光器件最主要的成本是芯片,芯片占成本的66%,其中光芯片占51%,這是技術制高點。國內的芯片能力相對比較薄弱,高端光電芯片基本依賴進口。
從企業來看,中國已有4家光器件企業的規模沖進全球TOP10,光迅科技、旭創科技、海信寬帶和昂納光通信,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22%。這是不小的進步,但相比起來,美國博通公司一家,就占據11.24%的份額。
光器件企業面臨多重困難形勢,一是國外光器件巨頭強強合并,占據高端市場;二是光纖光纜企業為了御寒,也涉足光模塊;三是光設備企業也在做光模塊。實力不強的光器件企業,受到四面圍攻。而且光器件企業缺乏原創性的創新,做得好一點就容易接到國外的律師函。
最后是工藝問題,以及到根本上的人才問題。光器件制造除了技術突破,工藝也是核心競爭力,國內培養工藝人才方面比較欠缺,且流動頻繁,對企業構成了很大挑戰。毛謙認為,光器件行業應該完善產業布局,進行產業重組,集中人才技術和產業優勢,擴大產業規模和實力。
光設備:很強大,存短板
相比光纖光纜和光器件,中國光設備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很強。光傳輸設備企業約200家,規模以上120家,其中華為、中興、烽火分別以24.6%、13.5%、6.5%的份額,居于全球光網絡市場的第一名、第二名、第五名,三家總市場份額接近全球市場一半。
不僅規模大,而且實力強,中國光傳輸設備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,以及產品的技術水平、功能、性能、可靠性、安全性等,都是國際一流的存在。同時,作為光通信系統的關鍵單元,光傳輸設備行業進入門檻正在不斷提高,市場進一步向龍頭企業靠攏,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將日益增大。
光設備行業面臨的挑戰,在于存在很多短板。例如仿真工具還依賴國外;SMT生產線上的主要設備也依賴國外;測試儀表基本上依賴進口,連高端的元器件如電阻、電容也要進口。更核心的問題是ASIC芯片,主流廠商雖然都有自己的芯片設計部門,但流片還是依靠國外。既使是設計環節本身,設計環境比如設計工具軟件、高端工作站、操作系統等也基本依賴國外。